瀏陽概況
【概況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瀏陽為農業經濟縣,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長期保持自然經濟狀態。清乾隆以后,以農產品為主要原料的手工業產品逐漸加強,市場交換規模有所擴大。光緒末年,岳陽、長沙相繼開埠,刺激域內農產品出口銷售,域內經濟開始轉化為有商品經濟色彩的半自給性經濟。民國時期,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有所擴大,但由于戰亂頻發,社會動蕩,商品經濟起落較大,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,域內經濟仍維持半自給自然經濟體系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在中共瀏陽市(縣)委、市(縣)人民政府領導下,瀏陽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、毛澤東思想、鄧小平理論、“三個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學發展觀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,順應經濟發展新常態,堅決貫徹執行中央、省、長沙市決策部署,開拓創新、奮勇拼搏,瀏陽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升,城鄉面貌煥然一新,社會事業全面進步,人民生活由基本溫飽發展到全面小康。
截至2021年年末地區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6156萬元增至2021年的1616.6億元,累計增長2626.05倍;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79元增至109229.7元,累計增長1382.65倍;農業總產值從6805萬元增至226.5億元,累計增長332.84倍;工業總產值從1360萬元增至2137億元,累計增長15713.23倍;財政收入從190萬元增至145.36億元,累計增長7650.52倍。經濟規模不斷擴大,綜合實力顯著增強,實現由農業大縣向工業強縣的轉變,基本競爭力2006年首次進入全國百強,居第92位,隨后位次迅速攀升,2021年在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百強縣排名中居全國第8位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